找到相关内容2146篇,用时5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佛性·本心·良知——陆王心学与佛学

    离相,明心见性,便可成佛作菩萨。慧能在《坛经》中还以天常清,日月常明,只因乌云盖覆不得清净为喻,说明佛性与客尘烦恼的关系,王阳明亦有“圣人之知如青天日,贤人如浮云天日,愚人如阴霾天日”(《传习录》...流露,因而主张“率性工夫本自然,自然之外更传”、“七情不动天君泰,一才萌意马狂”,“此心收敛即为贤,敛到无心识性天”。教人功夫应做到如识小童,嬉游笑舞,皆是鱼跃鸢飞景象,并说:“吾人心体活泼,原来...

    赖永海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23164641.html
  • 尕藏加:藏密诸派及其理论与实践 3

    放大与修持者全身相等,二者融为一体,修持者即观世音本尊,观世音本尊即修持者,别。至此,修持者已入定,即地入于观世音本尊三摩地(甚深禅定)之中。  五、觉囊派及其“他空见”与六支瑜伽法  A...辩的《中观心论的解释》、著的《大乘宝性论释》等;亲自撰写的著作有《密咒幻镜解说》、《中观优波提舍》、《中观优波提舍宝箧》、《菩提道炬论》等等。其中《菩提道炬论》是阿底峡尊者的代表作。也是奠定噶当派...

    尕藏加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31864691.html
  • “外师造化,中得心源”佛学渊源辨

    生,则前后际断。照体独立,物我皆如。直造心源,得,不取不舍,修。”(注:《全唐文》卷919。)  佛门称“心源”主要明二义:一是本源义,心为万法的根源,所以叫做“心源”,此心为真心,...宛陵录》。在佛学中,心印是一非常重要的概念。)所谓心印,强调觉悟过程排除一切干扰,恢复灵魂自性,不沾一,不着一思,洁净尘,空明无碍,在这样的心境中印认世界。若禅宗所说:“契自心源,且道那个是自...

    朱良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12965063.html
  • 释藏青:中国佛教的传播与发展概况(2)

    以期往生净土。修持方法为“五正行”即读诵正行、观察正行礼拜正行、称名正行、赞叹供养正行,因善导将称名正行视为正修正业,故后世只是持名念佛(一心称南阿弥陀佛名号)最为流行。主要经籍为《无量寿经》、《...般若形相,智慧心即是。”因此:“心生种种法生,心灭种种法灭。”其次,佛性之所以不能显见,是因为受了外界的蒙蔽,“于境上有上便起邪见,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。”有八种邪见:“人我是须弥,邪心是海水...

    释藏青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41965208.html
  • 法华经安乐行义记卷下

    中说,亦如《涅槃》中佛性如来藏中说。  此一节广解“初安乐行·初忍”第四义也,约四种四法释者。初约教一者,即是道谛,以解理故,烦恼即菩提,名作道谛。今推一切皆无漏行,即事而中,谁造作,...阿鼻,有是处。尔时佛赞文殊师利言:善哉!善哉!如汝所说。我往昔于阎浮提作大国王,名曰仙豫,爱敬重大乘经典,其心纯善,有粗恶,嫉妒悭吝。口常宣说,爱语善语。身常摄护,贫穷孤独。布施精进,有休废...

    周叔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54265300.html
  • 教文化与改革者的情怀--论佛教文化对清末维新派、革命派思想与创作的影响

    深入到认识论的层次,可以发现,如同龚自珍、魏源等,维新派和革命派受佛家哲学的影响濡染同样是极为明显的。龚自珍论性,强调“以心为依止”,认为“念外佛,佛者念是。佛外,念者佛是。无量强名,从此安立。...梯西著处,智悲香海返吾真。”(《谭嗣同全集》卷四)在这里,谭嗣同对佛学佛理作出了全新的理解与解释,他应用佛教经义融汇新科学文明,从中看出了古代哲学与新文明之间的相通相承之处,最后又归结纳入到对当前...

    宋益乔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70465388.html
  • 慧能开东山法门

    ,神会在六祖身边,致力学习经义,侍候六祖,左右不离,六祖涅槃后,神会入京洛(今河南洛阳)荷泽寺,广施法雨,宣示曹溪宝林寺六祖“顿悟”法门,以“”为宗,说法授徒,著有《显宗记》,盛行于世,是为荷泽...如实地理解一切法(事物),就叫般若行。波罗蜜是什么呢?意思就是到彼岸,此岸就是生死,彼岸就是涅椠②。即是由此岸(生死岸)度人到涅椠的彼岸。在生死涅架中间,要经过烦恼的大海。有烦恼,就有生死。若烦恼,有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83465456.html
  • 天台宗简介

    的统治之中,佛教此时亦受打击,天台宗的祖庭国清寺亦变为禅宗道场。)   到了明代末叶,有幽溪传灯,从百松真觉受天台教观,将衰微不堪的天台宗,努力而复兴,终为代表明朝的全宗大学匠,且与禅宗的黄壁,...性相一时起,一之灭,三千性相一时灭,念外可得,法外无一毫念可得也。此心性圆明,一而能多,无一毫法,小而能大,染而能净,因而能果,有而能,故一一色、一一香、一一、亦尔有心,即是三千也。……”  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95065537.html
  • 天台宗史略(四)

    未悟真理,必依色心而显妙理,故同一事中之一念心,即是“理具三千”。简言之,一色心,即事明理真,色心具性德三千,于此刹那生灭色心中,即圆融遍入而无尽,亦前后,在刹那一中,同三千同一性,故云一,而...教学,一三千说,强调智者所立之一三千旨义,并非唯局限于世界观。乃基于法华经“开权显实”,是以三法差别为宗旨,在其所著法华玄记十下二门显妙中云:  今家解由妙旨,并以三千而为指南,可谓尽开权显实之...

    刘果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95465541.html
  • 唐代文学与佛教、道教

    外在追求转变为自性修养功夫,把对“他力救济”的信仰转变为自心觉悟的努力。慧能(638—713)、神会(684—758)的南宗禅更以“”、“顿悟”为两大理论支柱,实际也是对人的心性的绝对性和无限性的...这种思想发展的大势所决定的。  佛教诸宗里论宗义体系完整、理论严密,首数天台、华严二宗,其中天台对文人影响尤大。天台宗基于“一三千”的宇宙观发展出“性具善恶”的人性论,一方面肯定圣界和俗界相一致,“...

    孙昌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53565924.html